去年夏天,我捏着冰镇西瓜窝在空调房里,拇指滑到《物种起源》的下载按钮时,绝对想不到自己会变成全服最会苟的发光水母。这个把达尔文理论做成生存沙盒的游戏,硬生生治好了我的急性子——毕竟在这里,活着才能笑到最后。
新手教学关的珊瑚礁美得像海底星空,但别被这温柔陷阱骗了。我当初就是被发光鱼群吸引,结果被藏在珊瑚里的刺胞动物送回了复活点。
资源类型 | 获取方式 | 关键用途 |
生物质 | 捕食/光合作用 | 基础进化点数 |
钙结晶 | 海底火山口 | 骨骼强化 |
神经突触 | 击杀智慧生物 | 脑容量扩展 |
游戏进行到第三周,当我第18次被巨型章鱼抢走食物储藏点时,终于悟出了生存法则:会藏东西的物种才能活过冰河期。
参考《进化生物学基础》的能耗公式,我的资源箱常年保持:
千万别学我那个把点数全加在毒刺上的室友——他现在每天在沼泽地追着恐龙扎屁股,结果人家鳞片进化得比他的毒腺还快。
上周五的火山爆发事件让我彻底明白,这游戏单打独斗根本活不过资料片更新。现在我们的水母家族,连刚破壳的幼体都知道要分工合作。
记得上个月和剑齿虎家族争夺温泉区,我们靠着三组配合,硬是把对方耗到主动撤退。最绝的是医疗组研发的群体治愈孢子,现在还能在交易市场卖出好价钱。
根据游戏内《灭绝物种图鉴》的统计,90%的玩家都栽在这些坑里:
永远记得那次陨石撞击事件。凌晨三点,我们的深海堡垒突然地震,显示屏跳出"大气含氧量骤降15%"的警报。整个家族疯狂切换呼吸模式的样子,活像一群在网吧断电时抢存盘的玩家。
此刻我的荧光触须正轻轻拂过海底观测站的玻璃穹顶,远处是刚完成进化的同伴们在布置新家的发光海藻。某个剑鱼玩家从我们共建的生态走廊游过时,居然学会了用摩尔斯电码打招呼——看,这就是《物种起源》最迷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