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在教师节聚会上,听到隔壁学校的李老师说起她刚拿了全国微课程竞赛二等奖,我眼睛都亮了。以前总觉得这种带"全国"字头的比赛门槛很高,没想到普通老师也能参与。回家路上特意搜了搜这个比赛,发现今年报名通道还开着呢。
全国微课程竞赛全称"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微课程评选",由中央电教馆主办,到今年已经办到第11届了。参赛者只需要准备5-15分钟的微课视频,配上教学设计文档就行。去年获奖名单里既有北上广名校老师,也有云南山区小学教师,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一热。
在官网研究了两小时,整理出这个参赛流程图:
评审维度 | 省级赛占比 | 全国赛占比 |
40% | 35% | |
技术呈现 | 30% | 25% |
创新性 | 20% | 30% |
互动设计 | 10% | 10% |
联系上去年拿过三等奖的张老师,她告诉我三个容易踩的坑:
特意对比了《全国微课程竞赛章程》和山东省的省赛通知,发现几个关键差异:
比较项 | 省级选拔赛 | 全国总决赛 |
参赛对象 | 本省教师 | 各省推荐+自主报名 |
作品时长 | 5-20分钟 | 严格控制在15分钟内 |
提交方式 | 光盘/U盘 | 必须官网在线提交 |
翻看了近三年获奖作品,发现这些隐藏加分项:
在教师论坛收集到的真实疑问:
跟三位连续三年参赛的老师聊完,他们反复强调:"千万别等完美了再提交,先把作品传上去!" 据说系统允许在截止前无限次修改,很多人因为追求完美错过了报名时间。
写完这些,我默默打开了电脑里的课件文件夹。或许明年这个时候,我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获奖名单里呢?办公室的打印机嗡嗡响着,隔壁班传来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,窗台上的绿萝正顺着支架往上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