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踏进美味餐厅纯属偶然。那天我追着烤栗子的香气拐进巷子,突然看见木门把手上挂着块小黑板,粉笔字歪歪扭扭写着:"今日特供——会讲故事的砂锅饭"。这行字像根羽毛搔得我心痒,推门时铜铃铛"叮铃"一响,扑面而来的不只是食物香气,还有种说不清的温暖。
老板娘正在往老式灶台添柴火,见我看得出神便笑着说:"这口铸铁锅比我爷爷年纪都大,当年他揣着全部家当从潮州来南洋,就靠这锅煮的砂锅粥养大五个孩子。"说着用铁钳夹起块松木,"听见'噼啪'声没?这种柴火熬的汤头才够味。"
营业时间 | 11:00-21:00(最后点餐20:30) |
镇店之宝 | 祖传铸铁锅(1908年启用) |
翻开手写菜单才发现,这里的菜品像是被打乱的世界地图。主厨阿杰是第三代传人,年轻时揣着炒勺环游世界,现在厨房里还摆着他从各地背回来的调料罐。
当那只黑黢黢的砂锅端上桌时,我瞬间理解为什么说食物会讲故事。米粒在锅底结成金黄的脆壳,腊肠片卷成小波浪,揭开盖子的瞬间,热气带着腊味的咸香和芋头的甜糯直往鼻尖钻。老板娘往我碗里舀汤时神秘兮兮地说:"砂锅饭的汤底要加半勺普洱茶,这可是我外婆的诀窍。"
每周三清晨,你会看见阿杰蹲在市场角落和老农讨价还价。他挑番茄要闻蒂把的青草味,选萝卜要听掰断的脆响。有次我撞见他抱着颗皱巴巴的南瓜如获至宝:"这瓜在田里多晒了半个月日头,甜度正好做南瓜盅。"
食材 | 来源地 | 运输方式 |
---|---|---|
青花椒 | 四川汉源 | 竹筐+冰袋 |
九层塔 | 自家天台 | 现摘现用 |
有次提早到店,隔着玻璃看见阿杰在教徒弟切蓑衣黄瓜。刀落如雨却带着韵律感,切好的黄瓜拉开能当书签。"这刀法是我爷爷跟北平酒楼白案师傅学的,"他擦着汗说,"现在年轻人总想用切丝器,可机器切不出会呼吸的断面。"
熟客都知道,点菜时说句"今天想吃点不一样的",就能解锁阿杰的即兴创作。上次我这么说了之后,端上来的是用米酒糟腌过的带鱼,配着云南野蜂蜜调的照烧汁。玻璃窗外飘着细雨,那滋味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用铝饭盒装的便当。
收银台旁的老樟木箱里塞满明信片,都是客人留下的故事。有留学生写道:"吃到酱油炒饭时突然想起妈妈",也有情侣把订婚戒指藏在提拉米苏里。老板娘说等箱子装满就要学爷爷开个"味道博物馆"。
现在每次铜铃铛响起,我都期待遇见新的故事。或许下次你来时,正赶上阿杰在研究新菜式,空气里飘着某种似曾相识的香气,就像遇见久别重逢的老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