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南山路的梧桐叶黄了又绿,西湖边的荷花谢了再开。在这座以美景闻名的城市里,浙江大学就像西泠印社的篆刻大师,用百余年时光在青石上刻下深深的教育印记。走在玉泉校区的林荫道上,时不时能遇见抱着实验器材匆匆走过的学生,他们衣角沾着的,可能是紫金港实验室的最新数据,也可能是之江实验室的星辰大海。
1897年,杭州蒲场巷(现大学路)的求是书院成立时,首任监院(校长)林启或许没想到,这个最初只有30名学生的学堂,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。当时学生们要背诵的《求是书院章程》里写着:"居今日而图治,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;居今日而育才,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。"
对比维度 | 浙江大学 | 同类高校 |
学科覆盖面 | 13个门类127个本科专业 | 平均8个门类90个专业 |
国家重点实验室 | 10个(含共建) | 平均4-6个 |
国际合作院校 | 超过200所 | 平均120所 |
在杭州武林夜市,有个卖葱包桧的摊位总围着穿白大褂的年轻人。这是生科院学生创业项目,他们在研究桧饼面团的发酵菌群。这种"市井科研"的传统,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——化工系教授把实验室建在龙井茶山,帮茶农改进炒茶工艺。
紫金港校区有七幢红色大楼呈北斗七星状排列,学生们戏称这是"闯关地图":
材料学院的王教授有句口头禅:"我的办公室在高铁上。"他带着团队在沪昆高铁沿线建立了12个观测站,收集的数据助力研发了世界首例石墨烯改性混凝土。
2018年校友集体婚礼上,生物系统工程专业的张宇和计算机系的李薇发现,他们的导师30年前竟是实验室同桌。这种奇妙的联结就像西湖里的涟漪——82个海外校友会、106个国内校友会编织成的网络,让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加速度。
校友支持项目 | 运作模式 | 典型案例 |
蒲公英创业计划 | 校友导师+种子基金 | 极弱磁场测量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|
学术下午茶 | 跨学科沙龙 |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团队破解癫痫预测难题 |
在玉泉校区老图书馆,还能找到苏步青当年用的计算尺。如今这里变成了创新工坊,机械系学生正在调试能采摘西湖龙井的机器人。窗外,北高峰的云雾正缓缓漫过求是碑,新一批保送生拖着行李箱走过竺可桢铜像,行李箱轮子与青石板的摩擦声,像是知识与时代碰撞的轻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