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岁的小男孩把新买的水枪弄丢了,妈妈扯着嗓门问"怎么又乱扔东西",孩子攥着衣角憋红了脸。我在旁边看着,突然想起心理学教授约翰·戈特曼说的——孩子沉默的背后,往往站着个不会提问的大人。
邻居陈姐总抱怨女儿「报喜不报忧」,直到有次撞见孩子把68分的卷子折成豆腐块塞书包。其实孩子不说真话,多半是吃过「说真话的苦」:
传统沟通方式 | 孩子真实反应 |
"作业写完了吗?" | 条件反射式点头 |
"为什么考这么差?" | 大脑启动防御机制 |
"说!到底怎么回事" | 分泌压力荷尔蒙皮质醇 |
错误示范:「整天就知道玩手机,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?」
试试这样说:「让我猜猜,今天的数学题是不是比上次难很多?第二道大题是不是让你卡住了?」
踩雷句式:「再让我逮到就打断你的手!」
有效沟通:「我小时候也躲在被窝看小说,不过现在颈椎老是疼。你玩的时候手机举多远呀?」
常见反应:「再闹就把你扔出去!」
黄金30秒:安静递纸巾+轻拍后背,等情绪峰值过去再说:「刚才那瞬间是不是特别委屈?」
无效倾听 | 走心倾听 |
边刷手机边「嗯嗯」 | 放下手机眼神对视 |
急着给建议 | 重复孩子说的关键词 |
追问细节 | 等待3秒再回应 |
闺蜜曾得意地说她家实行「民主政策」,后来才知道所谓民主是:「你可以自由选择——今晚先写语文还是数学?」真正的选择权应该包含「能不能不做」的选项,哪怕最后要协商折中方案。
记得那个弄丢水枪的男孩吗?后来我教他妈妈换了个问法:「水枪先生是不是找到新主人去冒险啦?我们来编个它的旅行故事怎么样?」第二天就听说孩子在绘本馆主动说了水枪掉进下水道的真相。原来当对话没有审判意味时,真话自己会跑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