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黔东南的苗寨里,我第一次听到那首被称为《龙之歌》的古老调子。火塘边的老歌师闭着眼睛,喉头震颤出低沉的嗡鸣,仿佛真有条巨龙在竹楼梁柱间游走。后来才知道,这种以龙为图腾的民歌,早就在大江南北生根发芽。
龙之歌》最早的记载,藏在明代《乐律全书》的残页里。嘉靖年间的乐官朱载堉在山西采风时,记录过一段"农人祭龙王时所歌"。不过要说最完整的版本,还得数2003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墓——刻在青铜磬架上的十二段旋律,经音乐学家用碳14测定,竟与今人传唱的《龙之歌》主干音阶高度吻合。
在云南红河州的梯田边,我遇见过背着竹篓采茶的哈尼族阿婆。她们哼的《龙调》带着水汽,每句结尾都有个俏皮的上扬音,说是模仿龙尾摆动的弧度。"我们寨子有座龙山,春耕前要对着山尖尖唱三天三夜。"阿婆的银耳环跟着旋律晃,阳光把皱纹里的笑意照得透亮。
地区 | 歌词主题 | 旋律特点 | 使用场合 |
黔东南 | 创世神话 | 五声音阶+喉音震腔 | 祭祀、婚丧 |
晋北 | 祈雨禳灾 | 四度跳进+滑音 | 庙会、社戏 |
闽南 | 航海平安 | 七声音阶+装饰音 | 出海仪式 |
2017年的非遗普查让人惊喜——全国23个省份都发现了《龙之歌》的变体。有意思的是,这些版本就像打碎的龙纹瓷片,拼起来竟能窥见完整的文化图谱。
福建漳州的渔港保留着最特别的唱法:八位老者围成八卦阵,每人手持海螺号角,交替吹奏长短不一的龙吟。领唱者脚踏罡步,唱到"龙吐烈焰焚恶浪"时,年轻人就会点燃柏枝扎成的火龙,在沙滩上舞出蜿蜒的轨迹。
去年在深圳音乐厅,我听到钢琴家陈萨改编的《龙之狂想曲》。金属质感的琶音从低音区翻滚而上,像极了鳞片与岩石的碰撞。散场时听见后排大爷嘀咕:"这动静,可比我们村请龙王热闹多了。"
地铁站里穿汉服的姑娘们,正用电子合成器重混《龙之歌》的旋律。蓝牙耳机漏出的低音震得我脚底发麻,忽然想起苗寨火塘里哔剥作响的柴火——那首三千年前的歌谣,原来一直在人间烟火里蜕皮重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