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话常说"失败是成功之母",可现实里摔跟头的人那么多,真正能拍拍土站起来、把摊子重新支棱起来的却没几个。就拿咱们小区门口那个王老板来说,开饭店赔了三回本,去年硬是把倒闭的火锅店改成了生鲜超市,现在每天进货的卡车都堵着半条街。
要说成功人士的黑历史,那可比电视剧精彩多了。1913年的底特律车厂,有个叫亨利·福特的倔老头,前两次创业把投资人的钱烧了个精光,第三次才捣鼓出流水线生产模式。这事儿要是搁现在,估计早被贴上"连续创业失败者"的标签了。
云南哀牢山的橙子林里,75岁的褚时健戴着草帽修枝时,谁能想到这位老人曾经是"烟草大王"。2002年保外就医的他,硬是带着老伴在山头开荒种橙,十年后"褚橙"年销售额过亿。当年在监狱里,他床头就放着《柑橘栽培技术大全》。
日本航空2010年破产时负债2.3万亿日元,78岁的稻盛和夫接手后,干的第一件事竟是给空乘人员培训微笑角度。两年后公司重新上市,成了教科书级的破产重整案例。老先生的秘诀?他办公室挂着四个毛笔字——"现场有神灵"。
观察这些"打不死的小强",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股子特别的劲头。就像我二舅说的:"做生意赔钱不稀奇,稀奇的是赔完还敢接着玩。"
罗永浩做锤子手机欠了6个亿,转头搞直播带货。有次他凌晨三点在微博发:"各位债主爸爸别急,今天卖了4700万。"这种死磕精神,在心理学上叫心理弹性。研究者发现,成功重启事业的人:
雷军2010年创办小米前,专门做了个Excel表,把手机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拆成200多个成本项。这种结构化思维在《小米创业思考》里被反复提及。对比看看:
创业者类型 | 平均重启时间 | 二次成功率 |
---|---|---|
感性驱动型 | 18个月 | 31% |
数据驱动型 | 9个月 | 67% |
北京中关村的投资人老常说:"风口来了猪都能飞,但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跳降落伞。"这话糙理不糙。
马云1999年搞阿里巴巴,正赶上国家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。但鲜有人知的是,他前四次创业都完美错过了政策窗口期。《中国互联网发展史》里记载,当年杭州电信局拉网线的时候,马云正在义乌倒腾小商品。
新东方俞敏洪2016年转型做东方甄选,关键转折点是认识了中粮集团的采购负责人。这事儿发生在某次农产品展销会的洗手间门口——所以说机会这东西,真不知道会在哪儿猫着。
上海交大的创业导师老李常说:"年轻人总盯着财务报表看,却忘了体检报告单。"话虽调侃,却道出个真相。
王健林那张作息表全网刷屏时,很少有人注意到他雷打不动的健身时间。更绝的是褚时健,75岁上山种橙子前,专门去医院做了全套体检,连牙齿都换了副新的。
京东刘强东2008年资金链断裂时,是章泽天陪着见了几十个投资人。这种支持不是嘴上说说,有数据为证:
代表人物 | 首次失败原因 | 重启间隔 | 关键动作 |
---|---|---|---|
褚时健 | 经济案件 | 3年 | 农产品转型 |
稻盛和夫 | 行业萎缩 | 立即接手 | 服务革新 |
雷军 | 金山上市遇冷 | 5年 | 生态链布局 |
杭州龙井村的茶农有句老话:"春茶苦,夏茶涩,要好喝,秋白露。"这话放在事业上也应景。如今褚老走了,他种的橙子树还年年开花。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又热,总有人拿着商业计划书推门进来,玻璃门上晃动的风铃叮当作响。